“前度刘郎今又来”,请讲一讲刘禹锡游玄都观的故事。

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、王、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(今湖南省常德市)司马。10年后,被朝廷“以恩召还”,回到长安。这年春天,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,写下了《玄都观桃花》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;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!”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。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,他又因“语涉讥刺”而再度遭贬,一去就是12年。12年后,诗人再游玄都观,写下了《再游玄都观》:“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。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依然如故,不改初衷,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、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。“前度刘郎今又来”的不懈斗争精神,一直为后人敬佩。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:前度刘郎。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有关退隐官场后又进入官场的诗句 - ______ 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.----刘禹锡 出自: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《再游玄都观》 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. 种桃道士归何处,前度刘郎今又来. 赏析 这首诗是《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》的续篇.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.其文云:“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,此观未有花.是岁出牧连州(今广东省连县),寻贬朗州司马.居十年,召至京师.人人皆言,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,如红霞,遂有前篇,以志一时之事.旋又出牧.今十有四年,复为主客郎中,重游玄都观,荡然无复一树,惟兔葵、燕麦动摇于春风耳.因再题二十八字,以俟后游.时大和二年三月.”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《傲骨诗人刘禹锡》中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?表现了刘禹锡怎样的精神? - ______ 第一首诗“去”显然指自己被贬官,“去后栽”的桃树,就是指作者被排挤之后提拔起来的趋炎附势的权贵.只有明白这一层,才能明白诗中所蕴含的对朝中权贵的辛辣而轻蔑的讽刺. 第二首诗 是有意重提旧事,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,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.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,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,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.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,都是以比拟的方法,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,表现了刘禹锡蔑视权贵以及坚强乐观,敢于向权贵挑战的精神.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前度刘郎典故出处 - ______ 前度刘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26263郎 泛指去了又来的人.典故一 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里说,东汉永平年间,刘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.还乡后,至太康年间,两人重到天台.典故二 唐·刘...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什么意思 - ______ [释义] 昔日那些桃花(借指攀龙附凤的新贵之辈)还有种桃的道士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?曾经几度被贬的刘老先生我今天可又回来啦! [写作情景运用] 理解这句诗还得从作者的第一首游玄都观诗《戏赠看花诸君子》说起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...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( )开. - ______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《再游玄都观》百亩庭中半是苔.种桃道士归何处, 桃花净尽菜花开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有没有有关古诗的来历故事? - ______ 材料一: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.经过连年的征战,刘邦后来居上,战胜了项羽,赢得了天下.可是没几天,淮南王英布造反,军势极盛,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.在得胜回朝途中,刘邦顺路...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不遭天嫉是庸才,是谁写的? - ______ 左宗棠 监牢且作玄都观,我是刘郎今又来.能受天磨真铁汉,不遭人嫉是庸才.后面两句不用解释了吧.前两句意思是 把监牢当成玄都观.玄都观,是京郊一地点.刘郎,指的是刘禹锡.这里是借...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- ______ 被贬官到偏僻之地 本诗是针对白居易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所作的回赠诗,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,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.其中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,将前两句的沉郁转...

(大季侦左18029412482)刘禹锡的 再游玄都观 - ______ 再游玄都观 作者: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,此观未有花.是岁出牧连州,寻改朗州司马,居十年,召至京师.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,如红霞,遂有前篇,以志一时之事.旋又出牧.今十有四年,复为主客郎中,重游玄都观.荡然无复一树,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.因再题二十八字,以俟后游.时大和二年三月.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.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. 【按】再讽政事人事,指先年宰相已去,今幸还朝.太和初,以主客郎中召还,裴度荐为礼部郎中,集贤直学士.去前为工部时,已三十年矣.